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智能客服不智能?在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下,电子科技大学与4家企业联合攻关,正致力于改善现状。这是关键核心技术赋能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项目组突破传统智能交互内容理解难、意图识别难、回复生成难的技术问题,开发了多模态语音与文本智能分析专用平台。研究成果已在成都小多、成都九洲等企业应用,服务美的、海信、美团等一大批企业。大幅提高了智能客服质量,降低人工成本,为企业实现新增产值1.2亿元。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四川一方面持之以恒强化基础研究,设立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允许“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另一方面,着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制定“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清单,坚持不懈开展集成攻关。
科技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四川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较2016年翻一番。党的十九大以来,四川已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整机等创新产品200余个,实现高品质碳化钨等创新产品国产替代;授权发明专利6.9万件,登记科技成果1.2万项。
结合产业所需和科技所能
铸造制造强国的“硬脊梁”
翻看极米科技近年来的财报,会发现一条清晰的上扬线——从2020年的4.92%到2021年的6.51%,再到今年一季度的9.26%,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持续增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制造大国,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变。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命门”所在。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四川致力于做好“引路人”和“服务员”。
仅用7000余万元财政资金,撬动企业研发投入增量近45亿元——这是2020年四川首次开展研发投入后补助工作的成绩单。四川通过对745家“砸钱搞研发”、增量超1000万元的企业进行后补助,培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内生动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021年全省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680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的57.6%。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
6月17日,走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的大门,绵阳市科技助理田勇步伐轻快,成就感十足。在他的牵线搭桥下,该所与绵阳经开区一家电子元器件企业达成成果转化合作意向。一项名为“卷筒探针”的技术有望在企业转化为产品,走向市场。
在绵阳,像田勇这样的科技助理共有22名。他们走进企业和高校院所,收集科技所能和企业所需,完成对接220余项,成为打通绵阳市创新链和产业链“毛细血管”的关键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