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周尚聪,巴中市平昌县关工委名誉主任、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曾获得中央文明办2014年9月“中国好人榜”好人,省关工委、省委老干部局、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2021年“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党课内容 大家好,我叫周尚聪,今年93岁,党龄72年。今天,我以《听党话、跟党走》为题,与大家分享几点感悟。 我出生在平昌县驷马镇,当过村上征粮小组长、乡团支部书记,也在县委、县委组织部、团县委工作过。当时乡上只有一个乡长、一个炊事员和我三个人,乡长调到外乡参加土改,我就把乡长的工作承担起来,有时要煮饭送信,还要处理乡上的事务。1960年春,县委抽调我到荔枝乡突击后进,当时,粮食短缺,吃的多半是谷糠粉、萝卜片,吃完碗底是泥沙。年终时,县委又调我到全县最落后的白衣区任区委书记。我认为共产党员应该到困难地方去,这是党对我的信任。我毅然接受组织安排,并全力以赴把相关工作做好。1964年起,任县委副书记十七年、代理县委书记两年,后被任县人大主任三届十年。我过去只读了一年高小。在工作中,除组织规定的学习任务外,我还要自费订书订报自学,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时代不会辜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每一个为民服务的人都会被组织看见。1973年1月28日,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棉花生产会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73年冬,参加在北京召开的棉、油、麻、糖、烟生产会议,受到华国锋、李先念、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992年退休后,我为自己定了四不规则,即不与领导添乱、不到单位乱窜、不给子孙丢脸、不搞迷信封建。 2009年5月,已退休17年的我说服儿孙和老伴,毅然从成都回平昌接受县委安排。到县关工委工作,我讲了一个“五变童伴”故事,这个故事在市委召开的老干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扬会上作了发言,深受大家点赞。 一是“一意”变“五心”。退休后我“一意”在家陪老伴治病、安享晚年,到县关工委工作变成了“五心”(即决心跟党走、用心爱下一代、真心交“五老”、耐心联部门、欢心做奉献),这个“五心关爱法”受到省市关工委赞扬。 二是“五无”变“六有”。我初到时,县关工委是个“五无”单位:无专职人员,无办公场所,无经费,无关工委牌子,无“五老”志愿者。我积极争取县委重视、部门支持、五老参加,很快实现了有县关工委领导班子、有专职干部、有办公场所、有经费、有牌子、有活动的“六有”蜕变。先后被授予全市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单位、全国先进集体。 三是“垮房”变“新校”。驷马镇辉煌村小学地基下沉,190名学生面临辍学或失学。我四处求援,经过4年时间努力争取到位资金16万元。新校舍建成后,就地建立了全市第一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和“留守儿童之家”,我还把自己珍藏的208本图书捐赠给了学校。 四是“孤儿”变“优生”。土兴镇大田村70多岁的贫困户李贵林,妻子患病,儿子去世,儿媳离家出走,家里欠债13万余元,三个孙子衣食困难。我将这家孤儿作为结对帮扶户,从自己家中拿了一些油米、家具,帮助他们解决临时困难,然后同李贵林一道走访有关单位53次,帮他申请办理各种证件和支助。三个孤儿都变成了优生,一个初中毕业、一个中专毕业、一个大学毕业,现在均已找到工作,忙于兴家创业。 五是“短期”变“长久”。对关工委工作我本打算干到85岁,但我在做关工委工作中认识到,关工委工作是帮困助残,是做好事做善事,关系到立德树人、民族复兴的大事,坚定了我“生命不息、关爱不止”的信念。退休干部任职有年龄规定,志愿者无年龄限制,于是我申请辞去县关工委执行主任职务,做一名老年志愿者,省关工委知道后给我颁发了老年志愿者荣誉证书,县委又通知我任县关工委名誉主任。 我虽年纪大了,但我还是继续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朴实为人、艰苦为人、低调为人、严己为人,知足常乐不攀比,淡泊宁静记心头。未来,我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立壮志发挥余热,抒豪情再建新功,全心全意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