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我大川菜正确的打开方式?我们邀您共同参与这场“危机”之后的川菜“高考”。
丢了传统? 川人激辩川菜“危机”
川菜“火”了,以一种“好吃嘴”们不愿意看到的方式。6月,一篇《川菜征服了世界不过目前将要面临一场危机》的纽约时报文章在网上流传,并被解读为外媒眼中的“川菜危机”。文章称,一方面“川菜正横扫全球,它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外出就餐选择。在国外,川菜在纽约、伦敦和其他餐饮行业竞争激烈的城市也大有斩获。”而另一方面“快速的增长拉低了很多餐厅的烹饪水平。”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论”,四川餐饮业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派观点:一方认为,在川菜产业化大繁荣的背景下,川菜的好传统,比如重视食材的品质,严格出品标准等的确受到了市场竞争乱象的冲击。而另一方则坚持,川菜的发展应该由市场说了算,现在遍布大街小巷的川菜馆,就是川菜并未遭遇危机的最好证明。
哪种答案更接近川菜产业的现状?卷入“危机风波”的当事人如何看?四川餐饮业界能否从味道之争中警醒并得以鞭策前行?华西都市报力图通过遍访川菜名店与美食名家,回溯到话题的源头与幕后。
成都探店
川菜“危机”?外媒直言川菜丢掉传统
做了28年的餐饮,老派川菜的坚守者熊阿兵觉得自己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在他的记忆中,“手拿一柄勺,腰别一把刀,瓢舀三江五湖水,刀切五洲四方菜……”是川菜厨师的自况,如是这般的岁月,在店中流连。
今年3月20日,两名外国“食客”专程赶到他经营的“田园印象老食堂”,在巴蜀民居的环境中,体验了一把老成都的农耕生活,甚至还自己制作了“手工豆腐衣”。那天,熊阿兵亲自下厨做招牌传统菜:水煮牛肉、家婆红烧肉、酸菜鱼、现炸酥肉和锅边馍馍,让两位“歪果仁”吃得赞不绝口。
3个月后,熊阿兵连同他的餐厅,登上了《纽约时报》网站,作为探访的餐厅案例之一出现。那两名“食客”,正是《纽约时报》的记者。
美食评论人“知食分子”杨航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今年3月,《纽约时报》指派北京分社专人联络成都川菜烹饪专家、经营者,在3月中下旬,两位记者花了近一周的时间,深入走访成都川菜、小吃,从街边小店到大酒楼,探店不下20家。
杨航透露,外媒关注川菜的初衷,是记者感觉在北京吃到的川菜,和印象中在四川吃到的不一样。而今年年初,几十名已经退休的厨师成立了川菜老师傅传统技艺研习会,为的是恢复一些在他们看来受到了破坏的悠久传统。“这让《纽约时报》决定探访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