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基础条件持续改善。我国科技创新整体实力稳步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超过3.6万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1.91%增至2.68%。基础研究能力不断增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持续支持原始创新,2024年基础研究经费为2497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6.91%。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基地加快布局,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等条件逐步完善,构建了相对完备的基础条件平台体系。
数据要素潜能快速释放。数据是数字时代、AI时代的关键要素,不仅自身具有巨大经济价值,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数字经济规模由2012年的11.2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3.9万亿元,11年间规模扩张了3.8倍。2024年,全国数据市场交易规模超16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202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3部门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强调推动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
把握三个关系八个重点
“十五五”时期,我们要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把握好速度与质量、经济与社会、环境和安全的关系,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稳定经济增速和稳定人民币汇率。锚定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目标,有专家提出,2021—2035年GDP年均增速要达到4.73%,再考虑到“十五五”诸多不确定因素叠加,预设的GDP增速要在5%左右。保持人民币汇率与经济基本面相一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长远和根本的利益,应当坚持,以维护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国际经贸环境。
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内需。进入“十四五”时期,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要大力提振消费。多渠道增加人民群众收入。进一步加大企业稳岗力度,促进青年人就业,提高劳动参与率。加大财政对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增加养老育幼服务消费,提供多层次医疗健康服务,提升教育服务质量,推动家政服务提质扩容,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投资效益。加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完善交通、能源等跨省份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支持创业投资发展,打造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一批增长新引擎。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发展。完善扩大内需体制机制。优化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