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上看,量子计算、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将重塑全球创新版图、竞争格局,深刻影响生产生活方式。“十五五”时期,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量子计算、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酝酿着重大突破。随着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将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步伐。
从产业上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提速、本土化和多元化特征凸显。近年来,地缘政治冲突不断、技术封锁持续升级,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从侧重成本、效率、科技转向更加注重安全、稳定和政治因素;本土化更加明显,美国、日本等国意欲重振本国制造业,通过法律规定、经济补贴以及政治手段,鼓励制造业企业回流;多元化更加显著,为防止在关键能源资源、粮食、核心技术等方面被“卡脖子”,各国纷纷推动本国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布局,引导跨国企业主动调整战略、分散投资,推进能源矿产等来源地和运输通道多元化。
加快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与此同时,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发生深刻改变,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正加速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为加快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我国总体上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但人口质量明显提高。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2020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增长73.2%,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9.1%。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1991年以来,我国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研发人员总量增长了10倍。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研主力军。科技部数据显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的80%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承担,“北斗”组网、“嫦娥”探月、“中国天眼”等重大工程中,不少团队的平均年龄刚过30岁。“十五五”时期人才红利将逐步释放。
人均资本存量明显改善。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看,资本积累可直接提高人均GDP;技术进步需要物化于资本中才能推动经济发展。可以说,提高人均资本存量是提高人均GDP,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必由路径。中国资本形成额占全球比重已从1978年的0.7%上升至2021年的29.6%,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缺口明显缩小。但必须认识到,我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靠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资本积累有了长足进展,可从长期发展追赶发达国家的角度看,我国资本积累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