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协同如何从“物理反应”转变为“化学效应”
来源:新华社 | 作者:cyjjfz | 发布时间: 2021-11-09 | 4745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释放内陆腹地开放潜力、加强内陆与沿海联动是增强我国对外开放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畅通双循环的有效路径。成渝地区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中欧班列的枢纽,近年来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域、内陆开放的前沿阵地。重庆、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探索陆上贸易新规则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重庆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两江新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能级不断提升。今年1~8月,重庆、成都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合计开行1737列,东盟公路班车开行1665车次,中欧班列(成渝)数量3595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充分发挥成渝地区交通要道和经济要地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成渝整体开放能级,辐射带动内陆广大腹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大开放。

着眼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大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使西部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

成渝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所在地,区域内山川河流众多、物种丰富多样,周边分布三峡库区、若尔盖草原、大小凉山等重要生态功能区,承担着重要的维护生态安全的功能。同时,西部地区仍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62个百分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提高西部优势地区人口承载能力,吸引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进一步集中,减少生态功能区人口承载压力。

从“物理反应”到“化学效应”

此次《规划纲要》的出台对于推动川渝两地形成发展合力至关重要,意味着川渝两地在思想上凝聚了共识,在行动上形成了抓手。

对标打造新的动力源地区,加快形成合力。川渝地脉相连、水系相通、人缘相亲。过去地区间竞争激烈,加之川渝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的相似性,总体上竞争大于合作。与三大动力源地区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能级和质量还有明显差距。经济总量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人均GDP约为长三角的六成、珠三角地区的一半,地均GDP约为长三角的四成、珠三角的两成。成渝地区发展仍然不充分,竞争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凝聚发展合力是释放成渝地区潜力空间的必要之举和必然选择,川渝两地迫切需要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区域资源统筹,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动力源地区。

破解体制机制难题,推动深层次统筹协同。近年来成渝地区协同发展正在提速。如川渝两地已经建立了党政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推动了一批规划(方案)的编制,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成达万高铁等重要通道实现开工建设,长江干支流森林、草地、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正在协同推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10个区域合作功能平台已经开始谋划。但关键性的制度设计亟待进一步完善,推动两地深度合作的有效激励有待逐步形成。

四川省产业经济发展促进会 本站(www.scindustry.org)内容未经许可 禁止使用 网站声明
业务指导单位: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人民东路66号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IE8.0以上的浏览器浏览   蜀ICP备14029699号 技术支持:帮你找